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精粹 | 基于MSPA的伦敦绿地系统空间格局演化及其与政策的关联性研究【抢先版】

戴菲 毕世波 等 国际城市规划 2023-03-26

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基于MSPA的伦敦绿地系统空间格局演化及其与政策的关联性研究》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绿地系统的空间格局、驱动力分析和评价及其与相关政策的关联性研究能够为绿地系统的未来规划起到指导作用。借助MSPA方法(图1),结合7类绿地格局的生态学含义,能明晰绿地系统空间格局存在的问题及其所在的具体空间区位,这为制定针对性的改善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建设城市环城绿带最成功的典范——伦敦为例,从时间维度与绿地空间格局的类型及其与相关政策之关系的角度,对伦敦1975年来的绿地系统进行深入探究。

图1  MSPA方法原理图


自1975年以来,伦敦的绿地系统经历了“分—合—分”的发展轨迹,可分为1975—1985年的破碎化趋向、1985—2010年的带状绿地整合及2010—2018年绿地网络化三个发展阶段(图2)。

图2  基于MSPA的伦敦绿地系统分类


1975—1985年,绿地面积下降了5.06%,绿地系统呈现破碎化的面貌,表现为绿地形态空间格局除环类型外其余6类形态指标的面积减少(图3,图4)。该阶段政策的制定与绿地空间格局形态的演化并未取得完全一致的效果,说明绿地系统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开放系统,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会使其出现某一时段内并非完全按照相应的规划策略演化的“自组织”发展现象。


1985—2010年,绿地得以迅速修复与再生,植被用地占整个市域的43.31%,体现出绿地系统的整体性特征。表现为绿地格局中的核心增加,孤岛与分支显著减少的趋势,其余4种类型则呈现了先减后增的变化(图3,图4)。该阶段的政策与核心、孔隙等绿地格局形态指数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说明了带状绿地作为不同绿地斑块间物质、信息交流的通道,起着“同化”与“异化”的作用,政策的制定对绿地系统空间格局的整体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0—2018年,植被面积占比达到45%,绿地系统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表现为核心与孔隙面积明显下降,而孤岛与分支面积上升(图3,图4)。国家、地方性与专项性的行政法令及非官方组织的参与与“7种”绿地空间格局的变化颇为一致。说明构建多层次的规划体系、鼓励民众参与的方式对绿地系统格局的优化与完善均起着重要促进作用。
 

图3  1975—2018年伦敦各绿地类型占绿地总面积的比例(单位:%)


图4  1975—2018年伦敦绿地各类型面积(单位:k㎡)


上述研究对我国绿地系统空间格局优化具有一定启示:(1)绿地空间格局演化具有“自组织”规律及“同化与异化”作用,在绿地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应避免“盲目求大”的建设思路,而应保持绿地形态格局的多样性。在促进绿地系统空间格局系统化、整体化发展的同时,尊重各自的差异性(图5)。

图5  绿地系统演化路径


(2)构建多层次的规划体系与“上—下结合”的规划思路,重视民众(包括个人或团体)所扮演的角色,建立完善的民意征集机制与渠道(图6)。

图6  “上—下”结合的规划思路示意图


作者:戴菲,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世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助理

郭晓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陈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延伸阅读

特大城市绿地格局多尺度、系统化比较研究——以北京、伦敦、巴黎、纽约为例

高密度都市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构成及特征研究:以东京都23区为例

英国城市绿地标准及其编制步骤


编辑:张祎娴

排版:徐嘟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